位置 : 首页> 新闻动态> 景区新闻

千佛山:一个地震景区的重生构想

来源:北溪旅游发布时间:2012-04-23

 

  震后三年已过,千佛山成为绵阳唯一尚未恢复的景点。震后重建的难点到底在哪?
  地震中,位于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上的千佛山受损严重,山体倾斜,已经打造好的景点金溪湖被填为平地……景点可否原址重建?震后千佛山又拿什么吸引游客?
  由于地质结构不稳,景区重建还在苦苦等待。地震对景区资源格局的改变,也让开发商调整了思路,不宜恢复的景点将作为“第二种资源”地震遗址来开发。
  我们相信,千佛山的重建难题,并非个案,因而为它所付出的努力与思考,不乏借鉴意义。
  海拔3000多米的千佛山,是安县茶坪乡百姓心中的圣地,每到四五月间,万亩杜鹃遍开,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山顶有一座始建于唐朝的老祖庙,即使已被地震损毁,每到农历四月初一的开山节,仍有许多当地百姓上山许愿。
  2000年,千佛山开始作为景区被开发,2004年正式对外营业,在绵阳及周边地区名声渐起。不料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已开发的景点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三年已过,地震灾区的许多景区已先后恢复,千佛山却成为绵阳唯一尚未恢复的景点。阻挡千佛山重建脚步的绊脚石在哪?是舍弃还是坚守,千佛山出路何在?
  11月25日,本报记者跟随有当地村民向导参与的登山队伍,走进震后千佛山探访。
  千佛山重生之盼
  当地村民:盼望农家乐重新开张
  “如果千佛山景区可以恢复,我的农家乐就能又开起来了,赚得肯定比现在多。”当地村民代真贵说。
  11月25日早上10点,登山队伍从茶坪乡千佛村坪上出发,计划从千佛山前山登顶。震前在修的盘山公路千佛路在地震中损毁,登山队伍只能选择小路。因为前天下了雨,被当地村民踩出来的便道湿滑泥泞,坡度较大,爬起来十分费力。
  “盘山公路被冲毁前,我们上山可以开车从公路走,大概一个多小时就到了。现在每次上山都是走小路,即使体力很好、熟悉路的本村人,都至少要花3个多小时。”担任登山队向导的张加宝,是茶坪乡千佛村13组村民。在他的带领下,登山队伍当天花了将近8个小时登上千佛山顶。
  登山途中,记者遇到茶坪乡千佛村9组村民、51岁的代真贵。11月25日一早,他便与同村3位村民一起上山劳作,“这块地是村集体的,我们每天从早上7点多做到下午5点,工钱也就是百把元。”
  说起现在的这份工作,代真贵不太满意。震前,代真贵在千佛山脚下经营一家农家乐,生意不错,“每个周末的收入能达到一千元左右。千佛山景区开发后,有很多游客过来玩,跟我一样开农家乐的村民不少。”据茶坪乡当地人介绍,茶坪乡的豆腐、老腊肉等特色食品在绵阳及周边地区都有不小名气。“如果千佛山景区可以恢复,我的农家乐就能又开起来了,赚得肯定比现在多。”代真贵说。
  地震前,千佛山景区的开发只进行到一期,主要集中在后山。据千佛山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办公室负责人何小平介绍,按照当时的开发进度表,二期工程将集中对千佛山前山进行打造。“如果二期开发成功,对我们乡的第三产业的推动将会更大。”茶坪乡党委书记薛远超说。
  而整个安县旅游,也对千佛山景区寄予了厚望。震后,安县旅游资源的架构调整为“两区一园一条线”,一园便是指千佛山地震遗迹公园。
  千佛山重生之艰
  地质结构不稳:景区重建苦苦等待
  除了随时监测地质结构外,景区也在积极地进行地震次生灾害的防护和治理,时刻为启动重建做准备。
  无论是开发商还是地方政府,对千佛山景区的态度是一致的:决不放弃。在此背景下,为何三年已过,景区仍未启动重建?“主要是景区内的地质结构不稳定,所有的投资都存在风险。”
  2009年,何小平曾找过成都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的朱创业教授,希望对方能为千佛山景区的恢复重建做一份总体规划,但得到的建议却是,等景区内地质结构稳定后再做,提前行动很可能做无用功。
  11月26日,记者前往千佛山后山。车子从晓茶路拐进金宝路后,只在水泥公路上行驶了一公里多就进入了坎坷的石头路面,颠簸异常。许多路段,路基与河床几乎平行,“地震前,河床和路基是有三四米距离的。”同行的司机张荣平说。
  车子开到当地村民称的茶园包路段,就没有办法再往前行驶了,这里离千佛山景区的主景点百鸟园还有将近5公里距离。
  当天,在景区养鹿场位置,仍能看到养鹿场的职工宿舍楼和养鹿房,“地震那年,两层楼的职工宿舍楼基本上还可以看见,但现在就只有一层多露在外面了。”因为大地震和灾后的几次泥石流、洪灾,千佛山景区的大阴沟、龙洞沟、牛圈沟等数十条大小沟壑两边的地表层全都松散了,一遇山洪,就会暴发泥石流。何小平担心现在启动金宝路的重建,修好的道路随时都有被再次掩埋的可能。
  地质结构不稳定,景区只能无限期等待?“对景区地质结构的变化进行监测,也是目前留守景区职工的一项主要工作。”何小平介绍,除了随时监测地质结构外,景区也在积极地做一些地震次生灾害的防护和治理,时刻为启动重建做准备。而为了鼓励和支持景区尽快启动重建,在地震次生灾害的防护和治理方面,当地政府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进入后山的金宝路为例,震后被毁以来,安县交通局一直在对该路进行维护,使其保持在抢通保通状态。
  景区樱花园所在地的一旁,是一条约两米宽的排洪沟,“这条排洪沟是利用辽宁援建资金建的,如果不是及时将这条排洪沟修好,仅存的100多亩樱花园也可能保不住。”据安县生物礁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副主任陈泽军介绍,2010年,安县为千佛山景区争取了1000万元的辽宁援建资金,用于景区排洪沟的修护和堡坎的新建和修护等,以达到减少地震次生灾害对景点的影响。
  即使启动恢复重建,资金也将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此外,绵阳市旅游局局长何翼宇也心存担忧,“地质结构破坏太严重了,短期内恢复的可能性不大。”
  千佛山重生之路
  调整思路:两种资源同步利用
  不宜恢复的景点,比如老街、藏羌艺术宫等将作为地震遗址被保护起来。
  “作为开发商,我们也希望景区可以尽快恢复营业,这样才有可能收回之前的投资。”在景区恢复方面,何小平的态度很坚定。但景区该如何恢复?
  2000年取得千佛山开发权的四川兴力达集团实业有限公司,投资5个多亿对景区进行了一期开发,完成了后山接待中心、老街、藏羌艺术宫、长达1.5公里的金溪湖、五百亩樱花园、龙洞沟栈道等景点和设施。
  地震中,位于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上的千佛山受损严重,山体倾斜移动,塌方、泥石流随处可见。已经打造好的景点损失严重,百鸟园、龙洞沟古栈道被土方掩埋,金溪湖被填为平地……损失如此惨重,已开发的景点可否全部实现原址重建?震后千佛山又拿什么吸引游客?
  “千佛山作为国家森林公园,西南侧绝壁高耸,壁下形成幽深的沟谷,有多处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瀑布、海子,有山腰的万亩野生杜鹃和山顶的日出云海……”何小平说,如果不是地震,按当时的进程,千佛山景区在2008年10月大概就能通过国家4A级风景区的评审。
  “景区内一些景点还是可以恢复的。只要地质结构稳定,恢复金溪湖也不是难事。我们还计划把一个四星级酒店建在樱花园的位置。千佛山作为国家森林公园,有多种珍贵树种和国家保护动物,原生态的风光仍对游客有不小的吸引力。”何小平说。
  地震对景区资源格局的改变也让开发商调整了开发思路。不宜恢复的景点,比如老街、藏羌艺术宫等,将作为地震遗址被保护起来。“今后我们将结合北川唐家山堰塞湖、北川老县城,把老街、藏羌艺术宫、老街茶楼、宝藏山庄等,建成地震、泥石流毁灭后的地质灾害遗址。如果按照遗址开发的话,资金的投入量也相对要小很多。”何小平透露了一些景区重建的新思路。
  另一方面,对于千佛山前山的开发,开发商将继续按照原来的思路,打造好景区里的万亩杜鹃林、老祖庙等。“地震对后山的自然风光基本上没有造成损失,四五月间杜鹃花开的时候,上山途中还能碰上金丝猴在树林中穿梭。”何小平介绍。
  事实确实如此,千佛山山顶的日出云海,至今仍对游客有着不小的吸引力,11月26日一早,本报记者跟随登山队伍下山途中,就巧遇一支20人左右、装备齐全的登山队伍。“将来做景区重建的总体规划时,还会考虑打造更多景点以增加景区的价值。”何小平对未来很有信心。